按个人的常识来看,不合理的虚构比比皆是。就从这最前面的几行来说吧。例如:
 行刑那天,差不多整座县城的人扶老携幼,倾巢而出, 
【不合常识! 
1)看枪毙人,是不会“整座县城的人扶老携幼,倾巢而出的。” 
2)极少有老幼出去看枪毙人的。 
3)学校不会因此放假。 
4)50年在湘西枪毙一个土匪是小事一件,至少政府是不会兴师动众开万人的开公审大会的。 
5)即使开万人的开公审大会,各个单位也只是派代表。抓革命,促生产。不会因为 
枪毙一个土匪,而全县城停工的。】 
加上方圆几十里闻讯赶来的乡亲,总共有好几万人民群众涌上河滩,不仅狭窄的河滩被挤得水泄不通, 四面的山坡上也站满了人。 
【不合常识! 
1)50年代的湘西山区,老百姓何以能及时闻此讯? 
2)50年代的湘西山区的一个县城有多少人?哪来的几万人? 
3)即使老百姓能及时闻讯,会有那么多不相关的的农民跑几十里地去看这个热闹?他的老家离县城90里,连一个去帮着收尸的乡亲都没有,还会有那么多人去看热闹?就算50年代的湘西山区每家都有汽车,但也没那么发达的公路呀。县城的停车场也是个问题。 
4)在一个狭窄的河滩上,散站几万看热闹的人要排几里? 
5)“被挤得水泄不通”是文学夸张可以接受。不过事实不是这样子的,看来作者 
没有群众集会看热闹的经历。 
6)“四面的山坡上也站满了人。”这和后面的子弹轨迹矛盾,如何水平开枪?】 
当父亲一瘸一瘸地被人民解放军战士五花大绑押来时,人群发生了严重地搔乱,许多老弱病残者被挤进酉水的深水泡得浑身精湿。 
【不合常识! 
1)常识是,出于多种考虑,行刑人是用车拉到法场的。从东北去湘西剿匪的人民解放军是久经沙场的的,军事素质不会这么低。 
2)为什么此时“人群发生了严重地搔乱”?搔乱一般也只会往前涌去看罪犯,而不会向酉水方向挤。 
3)从这个“泡”字来看,其文字不是词不达意就是作者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!】 
那天是农历冬月一个雾气沉沉的日子,异常阴冷,寒风掠过河对岸的石崖像河滩上所
有人同时在用指甲刮白铁皮一样尖锐地嘶鸣,没有一个人感觉到冷,包括那些落 
水者也舍不得回家换衣,大家挨冷受冻也要等到最精彩的一幕。 
【 
1)几万人“没有一个人感觉到冷” “我” 怎么知道的? 
2)几万人“没有一个人感觉到冷”那就只能是不冷,怎么又异常阴冷? 
3)大家事先怎么知道会有后来那“最精彩的一幕”? 
4)在深水泡得浑身精湿的人,在一个异常阴冷的冬月里能站多久?会因为 
要看枪击人的热闹而在那里站那么久?而且还是“老弱病残”? 
这样的不合常识的弱智胡编到处都是。就暂到此吧。 
一句话,我的观点:没现实基础,不合理的弱智胡编。】